您身边的选墓顾问
010-89177864

北京丧俗之丧仪

上期讲的是北京丧俗之丧制,今天我们来说北京丧俗之丧仪。

上期讲的是北京丧俗之丧制,今天我们来说北京丧俗之丧仪。

丧仪

“劙面哭丧”是古代北方许多少数民族的送丧习俗。金中都时期女真人有至亲长辈死亡,则用刀割脸,血泪交流,以表示对死者的哀悼与祭奠。

“烧饭”祭奠是历史上北京所居少数民族丧仪中的重要内容。所谓“烧饭”就是将死者生前所喜爱的东西,包括奴婢,鞍马、衣物以及亲友为祭奠死者所赠的物品、酒食等,一起烧掉,表示送给死者,供其享用。烧饭可以在死者停尸时候,亲友来慰唁时焚烧,还可在墓地焚尸时将随葬品一起焚化。元代,“烧饭”从个体送葬、祭奠仪式上升成宫廷重要的祭祖仪式,朝廷在大都蓬莱坊专门设置了“烧饭园”。每祭,由烧饭师婆(即萨满)“以国语祝祈”,然后焚烧所祭之物,这时烧饭成了元朝国祭。

“烧纸扎”辽、金、元立国初期,在北京流行“烧饭”丧俗。皇室、贵族将奴婢、牲畜同其他随葬物品一起焚化,说明在这些王朝统治者中还存在着奴隶制遗风。在与汉族融合过程中,这些少数民族认识到人殉和牲殉的残酷,改以纸制品代替。金、元之际,比京地区人死之后,无论贵贱,都购买纸扎的侍从、车马、房屋等仪物火化,称为“烧纸扎”北京“烧纸扎”习俗,一直延续到明、清和民国。中华人民其和国成立后,在北京郊区一些地方还存在一段时间。

守制 旧时值父母或祖父母之丧,子与承重孙(长房长孙)须谢绝人事,做官的解除职务,在家守孝27个月,叫作守制,意指遵守居丧制度。这是汉族传统丧仪中的重要内容。这一居丧传统延续了几千年,清代从乾隆时期开始,许多满族人和官吏也接受了居丧守孝习俗,直到民国后改变。

清末民初的北京丧仪,择要记述如下。

属纩 纩实是丝绵,因质软体轻,稍吹即飘动,旧日验病者是否已死,是葬仪第一道仪式。

开殃榜 人死后请阴阳先生确定人殓、出殡、发引、破土、下葬之日及犯忌之事,并书写在纸上,俗称开殃榜。

报丧 死者亲属(一般是长子)到亲戚家送信称为报丧。报丧时不能直接推门进去,要喊亲友出来,叩头后说明来意方可进屋谈话。报丧时除给亲友叩头外,凡是遇到认识的人也要给对方叩头,俗谚“报丧头满街流”。路途较远者则送报丧帖。报丧者要穿孝衣,来不及制孝衣,要戴顶孝帽或腰间系一根白布带。报丧后,亲友立即前来吊丧,哭于灵前,并根据关系远近穿凶服,名曰“成服”。信佛教的人死后家中人还要请和尚前来念经“转咒”,称“报庙”。

停灵 人死到出殡前,棺木停放家中俗称“停灵”。停灵时间长短不—,没有统—规定,但必须是单数。近年,住城市者多无停灵之俗,死考寄存在医院太平间,与旧之停灵含义相同。出殡前一天,亲属要伴宿,又称“作夜”此日戚友相继赴奠向死者告别,丧家要大摆酒宴答谢戚友。晚间烧“一楼二库”,又称“企银宝库”。

出殡 死人的棺枢由家宅往墓地下葬俗称“出殡”。大多清晨行之,孝子以新笤蒂扫棺上浮土,倾于炕席下,谓之“扫财”,又垫一铜圆于棺之一角,曰“掀棺”,乃行辞灵礼。柩出堂,孝子手执纸幡导于前,诸晚辈随之,均齐声号哭,及外门,上小杠,至大街,上大杠时,孝子跪摔丧盆,即起杠,复号哭如前。戚友之送殡者,男步行在孝子之前,女乘车在柩后,所用仪仗,满汉不同。柩至茔地,下葬奠祭,孝子则跪谢送殡戚友,戚友随即脱孝而归。

撒纸钱 出殡时,棺由家宅到墓地。路经城门、桥头、庙前、大路口都必须撒纸钱,即通向“极乐世界”的买路钱。

暖墓 死者葬后3天,家人前往祭墓,称“暖墓”或“圆坟”。此后,逢三七、五七、七七均往祭墓。守丧期间满人服白衣冠,穿青布鞋;汉人服青灰布衣,青布鞋上蒙白布。守丧有100天的,也有一年的,北京老式守丧时间是27个月。下期我们讲北京丧俗之丧葬改革。

猜您感兴趣
热门陵园推荐
延庆区
永宁陵园
河北易县
华龙皇家陵园
大兴区
永福公墓
河北省文安县
清颐园公墓
合法公墓
均为民政局认证
购墓合同
与陵园官方签购墓合同
专车免费
陵园专车免费接送 看墓省心
现金优惠
必有优惠和赠品
专员服务
全程陪同1对1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