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传统殡葬祭扫在生态科技中改变
每年12月22日冬至,这个中国农历重要的殡葬祭扫传统节日,陈春荣都会和家人前往安徽省合肥市大蜀山陵园为父亲扫墓。今天,她和家人却没有像过去一样早早准备好鞭炮和纸钱,而是带着一封信和一束素雅的菊花赶往陵园。她说,要将诉说思念的书信投入“天堂信箱”。
在中国,冬至期间一直延续着落葬和祭扫的习俗。从12月18日,冬至前的最后一个周末起,全国各地已经迎来2010年冬至祭扫的高峰。然而,在如今的冬至祭扫大潮中,传统的殡葬观念和鞭炮青烟的祭扫方式正悄然改变,更加生态化和科技化的祭扫方式正深入人心。
安徽省合肥市大蜀山陵园的营销部门经理李晶说,12月18日以来,陵园已接待客流量近3万人。然而在陵园中,不闻鞭炮响,不见青烟绕,在陵园入口处,可以看见放置着各种免费的祭品:心愿卡、黄丝带、纸鹤、小风车,还有绿色的“天堂信箱”。
在木质的长长的“祈福廊”上,不断有祭扫的人们将书写了对已逝亲人思念和祝福的小卡片粘贴上去。冬至期间,这些卡片取代了以往漫天飞舞的纸钱灰烬,汇集成一面充满浓浓爱意的“祈福墙”。陵园还首次在网络上开通“实景3D祭扫平台”,帮助不能前往陵园的人们完成祭扫心愿。
目前,倡导“低碳祭祀”、“绿色殡葬”已经成为中国殡葬业的转变方向,其中折射出的,是中国人不断改变的传统殡葬观念。2009年以来,太原市率先实施《绿色殡葬标准》。全国各地也不断创新着网络祭奠、森林葬、花葬等绿色殡葬形式。全新的殡葬观念正蔚然成风。
实施花坛葬,一块200平方米的花坛里可以容纳1000个骨灰盒,而进行碑葬,200平方米只能容纳200个骨灰盒;树葬,是以树代碑,把骨灰深埋;森林葬,是将骨灰放在可降解的骨灰罐里面,埋在地下经过两三年就会消失;江葬更是一种完全不需要土地的殡葬方式。从“入土为安”到“叶落归根”,随着环保理念的深入人心,人们对待安葬方式的态度也在不断改变。
前去大蜀山陵园祭奠亲人的孔德秀说:“我的亲人选择了把自己的骨灰融入树林里、花丛间,以最自然的形态融入故乡的土地,为子孙后代尽可能地多留一片土地和生存空间。”
“人生自古谁无死,化作春泥更护花。”这是孔德秀对亲人愿望的描述,而这种殡葬观念的改变也在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和接受。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