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殡葬改革:传承人生百年 服务和谐发展
“十一五”时期,是殡葬改革不断深化、绿色殡葬方兴未艾,惠民殡葬逐渐铺开的五年。全国殡葬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坚持科学发展,践行为民宗旨,续写大爱情怀,谱写传承人生百年,服务和谐发展的新篇章。
“好”字当头,和谐殡葬服务科学发展。河北省饶阳县是华北平原的一个普通农业县,殡葬改革却实现了“四个百分之百”:即火化率、全部公墓骨灰树葬率、骨灰二次装棺控制率和丧事简办率全部达到了100%,每年节约土地数百亩,减轻群众丧事负担数千万元,群众在平坟扩耕后的土地上栽种果树、兴建养殖场、种植蔬菜大棚,用节省下的资金发展生产。群众们都说:过去是比谁家丧事办的大,坟垒的高,现在是比谁家孝顺老人、生活富裕。
重庆市酉阳县是渝东南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贫困县,2008年以来县委县政府将殡葬改革作为转变落后观念、优化投资环境的一号工程,先后投入近亿元资金,通过治理乱埋乱葬、推行火化,一座“城在山中、山水宜居”的生态园林城市初具规模,实现了地方可支配财政收入增速全市第一的骄人成绩。实践证明,殡葬改革是与群众愿望相一致,与科学发展要求相适应、与时代进步相统一的光辉事业。无论殡葬陈规陋俗存在多久,无论前进道路上困难压力多大,只要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做到百分之百的坚持,就一定能够取得百分之百的成绩。
“十一五”时期,殡葬工作始终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自觉服从和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充分发挥节约土地资源、优化发展环境、促进观念转化、塑造核心价值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在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同时实现了殡葬事业的又好又快发展。
“民”字为本,惠民殡葬惠及百姓生活。广西壮族自治区平果县一位有女无儿的老人得知政府实行殡葬费用全免之后,非要到殡仪馆来看看,动情地说过去在农村生了女孩被人瞧不起,一与别人吵架就会被骂“死后没人给你抬棺材”,现在好了,一个电话政府就全包了,治好了自己多年的心病。
截至目前,我国已有204个地区(含省、自治区、直辖市,地级市和县级市)推行不同程度的殡葬救助措施,年投入财政资金超过6亿元,受惠范围超过1.6亿人。
2007年,河北省迁安市、河南省栾川县等地在全国率先实施免除全部户籍人口遗体接运、存放、火化、骨灰寄存等服务费用,并赠送骨灰盒。
宁夏回族自治区在全国率先在省级范围内建立殡葬救助制度,目前已拓展到辽宁、江西、云南、吉林、江苏等多个省份。北京市实行5000元丧事补贴,上海、青岛、大连等地实行海葬减免等。
殡葬救助政策从无到有,在短短几年间实现了向更大区域、更广人群、更高层次,制度化、体系化的跨越。
“公”字为先,公益殡葬促进公平正义。“十一五”时期,我国殡葬事业投资从十五末的不足4亿元提高到2009年的13.6亿元,年均公益性殡葬设施建设项目近200个,以政府公共服务保障为主导、其他多种形式服务为补充的殡葬服务体系逐渐成型。
云南省“十一五”期间,共投入资金1.39亿元,全面实施《云南省县级火葬设施建设规划》,新建51个殡仪馆和改扩建部分老殡仪馆,大批落后陈旧的殡葬设备、设施将得到更新改造。
2007年9月,辽宁省启动了国办县级殡仪馆维修改造工程。经过近4年的不懈努力,全省共新建和改造国办县级殡仪馆58个,昔日那种“夏日炎炎无处藏,冷风习习跺脚忙”式的治丧环境成为历史。
广东省2009年以来,启动了全省殡葬公共设施建设“祥安计划”,连续五年每年从省级福利彩票公益金中安排2000万元,资助经济欠发达地区公益性骨灰安放设施和殡仪馆建设改造,殡葬公共服务保障能力显著增强。
“明”字为上,阳光殡葬照亮服务全程。今年3月15日到4月15日,全国殡葬系统开展了以“优质服务、阳光殡葬”为主题的优质服务月活动,江苏省南京市殡仪馆以丧户满意为中心,推行上门服务、预约服务等便民措施,坚持“服务项目公开、收费标准公开、服务内容公开、服务程序公开、服务承诺公开、接受监督公开”等“六公开”,连续几年实现全市行风评议第一名。
天津市聘请市区两级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作为监督员,随时监督行风和收费情况。厦门市天马山火葬场首创并运用电脑程序化管理,开通普通话、闽南话两种语音提示、自动提醒服务等,提升了殡仪服务水平。
“人”字为重,科技殡葬提升现代水平。“十一五”时期,随着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和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殡葬领域的科技水平显著提升,一批先进的技术设备被广泛应用,殡仪服务基本实现全程信息化管理,全国殡葬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宣告成立,一整套服务、设备国家标准颁布施行,殡葬服务的各个环节无不体现出科技展现出的人性光芒。
民政部101研究所在殡葬行业污染物排放普查、遗体火化二恶英减排等行业重大基础性研究中不断取得突破。
今年,上海市民政局承担的殡葬科技战略研究项目,为今后殡葬科技创新发展进行了宝贵探索。
“绿”字添彩,绿色殡葬给力生态文明。在国家确定节能减排目标,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引领下,“十一五”时期,殡葬系统扩大树葬、花葬、海葬等生态葬法,降低火化油耗和污染物排放,五年间累计节约土地近10万亩、木材3000多万方。
上海市开展骨灰撒海20年来,已成功举办157次骨灰撒海活动,有73404人次参加了骨灰撒海活动,海葬人数正以每年10%的速度递增。
青岛市在实行骨灰免费撒海政策的同时,推进以园林、环保、节约、文明为目标的农村公益性殡葬设施建设,树立了统筹兼顾的绿色殡葬发展方式。
2007年,福建省漳浦县在“大敖山”公葬区举行不留坟头的树葬活动,3311位逝者的骨灰化作青枝绿叶,成为生态环境的永久保护者。
“情”字暖心,人文殡葬传承家国情怀。每年清明期间,天津市民政局和天津电视台都市频道联合举办“都市文明、集体共祭”的主题活动,几年来,该市共组织清明“文明共祭”100余场,参加人员逾2万人。
湖北武汉石门峰陵园举行了一场特殊的公祭仪式,几千名不能在节日期间返乡祭扫的新武汉人在这里共同望乡而拜,诉说对故去亲人的思念。
目前,随着两岸的三通,越来越多的台湾同胞选择在清明节期间回乡祭祖,一湾浅浅的海峡再也不能阻隔两岸同根同源的血肉亲情。
许多年轻人响应网络祭扫的号召,通过网络祭先烈、轻点鼠标如今已成时代时尚。尤其,汶川、玉树特大地震,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发生后,千千万万的网友通过网络寄托对逝者的哀思,扬起恢复重建的风帆。
殡葬现在已不是吹响器、放鞭炮、封建迷信的代名词,转而成为促进家庭和睦、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桥梁和纽带,殡葬礼俗正在与时代相和、同民族共荣的进程中,实现着凤凰涅盘的蜕变。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