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頂上騎龍斬關穴
上次向各位讀者介紹真武踏龜蛇結穴,今次筆者又有一個相當具有學術價值結穴供大家觀摩研究。它位於市區島嶼山上。結穴是以騎龍斬關形式結作。 高山頂上結穴堪察難 一般在平地或平崗結穴的古墓,相信愛好風水的朋友見過不少,但在高山頂上結作之穴,相信很多
上次向各位讀者介紹真武踏龜蛇結穴,今次筆者又有一個相當具有學術價值結穴供大家觀摩研究。它位於市區島嶼山上。結穴是以騎龍斬關形式結作。
高山頂上結穴堪察難
一般在平地或平崗結穴的古墓,相信愛好風水的朋友見過不少,但在高山頂上結作之穴,相信很多平常倚靠參加巴士團考察風水墓地的朋友,就沒有甚麼機會得見此等具有難度之穴地。
第一難度者,登山之路崎嶇難行,有些名山舊穴,位處郊野公園範圍,尚且有郊野小徑,但很多古墓位置偏僻,往往要登山涉水,或在茂密叢林中,割樹割草沿山脊直上尋找。雖然尋地過程相當辛苦,但當成功到達目的地後,欣賞昔日名師的精心傑作,那種箇中樂趣,自非筆墨所能形容。
筆者早年習藝,學習登山觀地,經常犯有一個主觀毛病,就是不肯上高山。初時往往在平崗下見金星小山或巨門形的山崗,便祇懂得在這些地點觀看。至於高山結穴,一竅不通,站在山腳下,看見山脈一條條硬直急落,既見不到有化氣束咽,又見不到有陰陽剝換就認定沒有結作之可能,很多時自己就錯過了行山尋地最精彩的部份──騎龍斬關穴。
經云:「騎龍斬關有三義,作穴處自有天然,不可易者,非強為也。何謂三義,其一在審視來龍,凡後龍三五節,俱極清貴,惟到頭一二節變為粗蠢不堪作穴,乃向後極好,星辰平正,有穴處下之,即以前山為案,俱要兩邊夾輔。其二在緊湊龍虎,如三枝龍出,兩邊稍短,中枝長二三節,欲於盡頭處取穴,則龍虎縮後,纏護空虛,只?往後。其三在避出水長直或上砂走竄,如一枝龍出甚好,到頭前山亦美,但不合當頭穴迫,砂水斜飛,全不入眼,遂往平處求之。」
並非於山腳結穴
今次所介紹的舊墳,初到達目的地山下,放眼所見,確有三條山脈由頂而下,而中脈每落下到某一兩處,便束咽化氣,如是者經過三四次束氣,初時驟眼看去似有結穴條件在山腳下,因為脈落到下時,的確有一個似模似樣的堂局在面前。但是當往下愈是尋找,便會感覺不對勁,一來脈氣雖有束咽,但始終陰陽化氣不足,二來表面上看左右龍虎勉強可夾護兩旁,但非纏護。三來中脈以海上朝山為案,不過朝山不開面拱照,真是神仙難下手。如果地師不夠細心,很多時候,就被俗眼所見迷惑,在假地假脈上做葬。如此一來,福主當災在所難免,但是身為地師的,難道不需為作了業障而負上責任?
當時筆者審視山腳下形勢,並非理想條件地形,唯有依照山路,慢慢一步一步往上尋覓,幸好山坡的斜度不算太艱難,祇須中間停頓兩次休息,最後站到山頂之上,當下第一個感覺是果然不枉此行矣!
山頂太陰金星下結穴所在
來到山頂上,放眼是一個相當?大的平頂,平地盡頭起木形貪狼父母山,約有百餘呎高,頂上建有氣象站及訊號塔。在父母山的左右各自展延一支山脈,左邊一枝伸展不多遠,便直跌往山下去,無甚可觀。右邊一枝落氣不久,即束氣蜂腰過峽,在過峽位置上,方見剛才左邊一脈原來是用來保護此一過峽,枝龍束氣再起頂,龍脈隨後再一次束氣,即是入穴最後一節後龍,龍身最後化出金星,由金星星頂徐徐落下一脈,若隱若現由中間落下,再起一個微茫太陰金星〈亦稱化生腦〉,亦是最後一個分水位置,在太陰金星之下約十呎左右,便是結穴所在地點了。而原來的金星靠山,臨近結穴位置之前,自行伸出左右兩支輔弼保護穴位,請記著這兩枝並非龍虎砂手,而是輔弼。
此穴福主是張家吳氏安人所有,下葬日期不詳。在墓碑上祇註明是清朝光緒十年間重修。按重修時間計算,此墓葬下已超過百餘年。石碑上註明?度是坐乙向辛兼辰戌,不過現時量度得出的?度是坐辰向戌,坐卦火澤睽二爻,向首一卦是水山蹇二爻,相信在光緒後再次重修時改動了碑向的分金。後龍入首一節乃甲字來龍,墳堂出水口則因為子孫堂的石欄日久失修,無法量度了。
明堂正中形如仰掌催官砂
正所謂入山觀水口,登穴看明堂,來到此地,不看清楚明堂豈非浪費此行。此穴明堂相當寬?,它用盡了山頂這一個平窩,本來一個平平無奇的明堂不算有什麼特別,在面前一片平地盡頭之處,有一砂頭突然隆起,如人的手掌仰起,橫欄在明堂正中,這種砂體稱為「催官砂」。當你以墓碑的高度為觀察標準,便會發覺這一片砂頭,它的高度剛好略高於眉以上,而且它完全把案山以外的海面遮擋了。
寫到此裡,或許有朋友奇怪地問,「不是穴前見水聚天心,明堂要寬大容千軍萬馬?」其實這祇是一般的俗法而矣。風水要旨在於藏風聚氣,其聚其藏,完全關乎內明堂是否關鎮緊密,外明堂是否寬大還在其次。至於水聚天心,若果水面過於波瀾壯?,祇會造成吹風之煞,氣無收,各房子孫必受損害,又何來有益呢?在一般之墳地,就算面前朝山九星齊會,甚麼貪狼星,祿存,巨門,文曲,廉貞,武曲,破軍,左輔右弼齊到,又算得什麼了不起?這種堂局,一語道破之:「雜亂無章」。讀者可能還記得在《新玄機》月刊第四十三卷,筆者曾經發表陰宅風水的朝與案一文,內容曾引《雪心賦》一段:「千仞不如平地一堆,外鎖千重不若眠弓一案。」
此穴墓碑上雖然沒有刻上地師名字及呼形喝象,但如果熟讀龍經的朋友,一眼便看穿是騎斬的點穴造法。經常參加巴士旅行團的朋友,若果慣於迷信墓碑上的呼形喝象,往往亦會錯失很多巒頭理氣俱佳的傑作。
高山頂上結穴堪察難
一般在平地或平崗結穴的古墓,相信愛好風水的朋友見過不少,但在高山頂上結作之穴,相信很多平常倚靠參加巴士團考察風水墓地的朋友,就沒有甚麼機會得見此等具有難度之穴地。
第一難度者,登山之路崎嶇難行,有些名山舊穴,位處郊野公園範圍,尚且有郊野小徑,但很多古墓位置偏僻,往往要登山涉水,或在茂密叢林中,割樹割草沿山脊直上尋找。雖然尋地過程相當辛苦,但當成功到達目的地後,欣賞昔日名師的精心傑作,那種箇中樂趣,自非筆墨所能形容。
筆者早年習藝,學習登山觀地,經常犯有一個主觀毛病,就是不肯上高山。初時往往在平崗下見金星小山或巨門形的山崗,便祇懂得在這些地點觀看。至於高山結穴,一竅不通,站在山腳下,看見山脈一條條硬直急落,既見不到有化氣束咽,又見不到有陰陽剝換就認定沒有結作之可能,很多時自己就錯過了行山尋地最精彩的部份──騎龍斬關穴。
經云:「騎龍斬關有三義,作穴處自有天然,不可易者,非強為也。何謂三義,其一在審視來龍,凡後龍三五節,俱極清貴,惟到頭一二節變為粗蠢不堪作穴,乃向後極好,星辰平正,有穴處下之,即以前山為案,俱要兩邊夾輔。其二在緊湊龍虎,如三枝龍出,兩邊稍短,中枝長二三節,欲於盡頭處取穴,則龍虎縮後,纏護空虛,只?往後。其三在避出水長直或上砂走竄,如一枝龍出甚好,到頭前山亦美,但不合當頭穴迫,砂水斜飛,全不入眼,遂往平處求之。」
並非於山腳結穴
今次所介紹的舊墳,初到達目的地山下,放眼所見,確有三條山脈由頂而下,而中脈每落下到某一兩處,便束咽化氣,如是者經過三四次束氣,初時驟眼看去似有結穴條件在山腳下,因為脈落到下時,的確有一個似模似樣的堂局在面前。但是當往下愈是尋找,便會感覺不對勁,一來脈氣雖有束咽,但始終陰陽化氣不足,二來表面上看左右龍虎勉強可夾護兩旁,但非纏護。三來中脈以海上朝山為案,不過朝山不開面拱照,真是神仙難下手。如果地師不夠細心,很多時候,就被俗眼所見迷惑,在假地假脈上做葬。如此一來,福主當災在所難免,但是身為地師的,難道不需為作了業障而負上責任?
當時筆者審視山腳下形勢,並非理想條件地形,唯有依照山路,慢慢一步一步往上尋覓,幸好山坡的斜度不算太艱難,祇須中間停頓兩次休息,最後站到山頂之上,當下第一個感覺是果然不枉此行矣!
山頂太陰金星下結穴所在
來到山頂上,放眼是一個相當?大的平頂,平地盡頭起木形貪狼父母山,約有百餘呎高,頂上建有氣象站及訊號塔。在父母山的左右各自展延一支山脈,左邊一枝伸展不多遠,便直跌往山下去,無甚可觀。右邊一枝落氣不久,即束氣蜂腰過峽,在過峽位置上,方見剛才左邊一脈原來是用來保護此一過峽,枝龍束氣再起頂,龍脈隨後再一次束氣,即是入穴最後一節後龍,龍身最後化出金星,由金星星頂徐徐落下一脈,若隱若現由中間落下,再起一個微茫太陰金星〈亦稱化生腦〉,亦是最後一個分水位置,在太陰金星之下約十呎左右,便是結穴所在地點了。而原來的金星靠山,臨近結穴位置之前,自行伸出左右兩支輔弼保護穴位,請記著這兩枝並非龍虎砂手,而是輔弼。
此穴福主是張家吳氏安人所有,下葬日期不詳。在墓碑上祇註明是清朝光緒十年間重修。按重修時間計算,此墓葬下已超過百餘年。石碑上註明?度是坐乙向辛兼辰戌,不過現時量度得出的?度是坐辰向戌,坐卦火澤睽二爻,向首一卦是水山蹇二爻,相信在光緒後再次重修時改動了碑向的分金。後龍入首一節乃甲字來龍,墳堂出水口則因為子孫堂的石欄日久失修,無法量度了。
明堂正中形如仰掌催官砂
正所謂入山觀水口,登穴看明堂,來到此地,不看清楚明堂豈非浪費此行。此穴明堂相當寬?,它用盡了山頂這一個平窩,本來一個平平無奇的明堂不算有什麼特別,在面前一片平地盡頭之處,有一砂頭突然隆起,如人的手掌仰起,橫欄在明堂正中,這種砂體稱為「催官砂」。當你以墓碑的高度為觀察標準,便會發覺這一片砂頭,它的高度剛好略高於眉以上,而且它完全把案山以外的海面遮擋了。
寫到此裡,或許有朋友奇怪地問,「不是穴前見水聚天心,明堂要寬大容千軍萬馬?」其實這祇是一般的俗法而矣。風水要旨在於藏風聚氣,其聚其藏,完全關乎內明堂是否關鎮緊密,外明堂是否寬大還在其次。至於水聚天心,若果水面過於波瀾壯?,祇會造成吹風之煞,氣無收,各房子孫必受損害,又何來有益呢?在一般之墳地,就算面前朝山九星齊會,甚麼貪狼星,祿存,巨門,文曲,廉貞,武曲,破軍,左輔右弼齊到,又算得什麼了不起?這種堂局,一語道破之:「雜亂無章」。讀者可能還記得在《新玄機》月刊第四十三卷,筆者曾經發表陰宅風水的朝與案一文,內容曾引《雪心賦》一段:「千仞不如平地一堆,外鎖千重不若眠弓一案。」
此穴墓碑上雖然沒有刻上地師名字及呼形喝象,但如果熟讀龍經的朋友,一眼便看穿是騎斬的點穴造法。經常參加巴士旅行團的朋友,若果慣於迷信墓碑上的呼形喝象,往往亦會錯失很多巒頭理氣俱佳的傑作。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