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祀的故事
在中国财税博物馆古代财税历史陈列厅中,人们在看完禹杀防风氏场景后,一转身就可以看到很多出土于商周时代的青铜制品,有鼎、鉴、钟、簋……这些精美的青铜器是当年国君和贵族用于祭祀神灵的礼器,它不仅是财政的重要支出,而且也是涉及群体利益的公共财政支出。直至今日,中文的词语中还印刻着它们的足迹,如:一言九鼎、三足鼎立、钟鸣鼎食、以史为鉴、印鉴、鉴定、鉴别、借鉴……
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古代中国,人们对自然界产生的风暴、雷电、地震、山洪等诸多灾变极其惊骇,以为世间万物皆由神灵主宰。由于古代中国人的宇宙观由天、地、人三要素构成,从而导致古人把众多的神灵分为天神、地祗和人鬼三类。难怪汉字的“王”由三横一竖构成,标志着上面一画是天,下面一画是地,中间一画是人,当中一竖为贯通,强调贯通天地人者才称得上“王”。
为了消灾避难,人们不得不千方百计地讨好神灵,把人与人之间的求索酬报关系,推广到人与神之间,从而产生了“有求必应”的祭祀。
祭祀,要以献出礼品为代价。由于古人一直以为神灵和人一样,“神嗜饮食”、“鬼犹求食”,便以最好的食物,配置最好的青铜礼器来供奉。食物中,又以肉食最为珍贵。在原始采集和狩猎时代,肉食是人们冒着生命危险猎获的食物,来之不易。即使在原始农业和畜牧业有了相当发展后,肉食仍然属于稀缺资源,以至于孟子曾为之讴歌的理想生活,只是70岁能吃上肉,弟子拜师的礼物也不过是干肉两束而已。
古代用于祭祀的肉食动物叫“牺牲”,指马、牛、羊、鸡、犬、豕等牲畜,后世称“六畜”。商周时代,每逢重大祭祀,大量杀牲,常常多至数百头。也有用人作祭品的,殷墟王陵东区191个祭祀坑考古中就发现埋有1178个奴隶。
历史上著名的“河伯娶亲”就是用人祭祀的故事。故事说:战国时魏国西门豹奉王命治邺,在“河伯娶亲”的祭祀活动中,他以姑娘不漂亮为名巧妙地把骗人的巫婆投进了漳河,让她去通知河伯,西门豹打算另找漂亮的姑娘,择日送上,从而机智地救出了那位差点儿被投入河中做牺牲品的姑娘。
河伯是男神,为男神提供美女是以活人做为祭品的一大特点。随着青铜时代的到来和争霸厮杀的开始,体力成了决定社会地位高低的关键,妇女由于体力上的不足,失去了母系社会的尊贵地位,渐次沦为男性的奴隶,其生产、生殖能力也被贬到次要地位。相反,女性的美由于迎合男性统治者泄欲的需要却突出起来,于是面目姣好的女奴就成了色欲的牺牲品。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早在夏商周时代,祭祀与打仗一样重要。凡战争前后,外出打猎、春种之前、秋收之后等诸多重大活动,都要耗费财力举行祭祀活动。凡不祭祀者,都被认为是对天地神灵的不敬,要受到严厉的惩罚。如商汤伐夏前,首先翦灭夏的属国葛,而伐葛理由是葛伯不举行祭祀,是大逆不道,违反天意,应遭征讨。
西周时,供奉土地神“社”和谷物神“稷”。由于奉祀土地神和谷物神的地方称为“社”,所以土谷两神亦被合称为“社神”。鲁迅在《阿Q正传》中就曾写过:“阿Q没有家,住在未庄的土谷祠里。”文中的土谷祠就是西周时代社神崇拜在近代浙江省绍兴地区的反映。当时,在社的周边皆植大树,进行定期祭祀和公共性集会。今日中国不少农村村头都有“风水树”,作为村民在树荫下纳凉、集会议事之用,就是历史的延续。今天我们从“村”字的“木”和“寸”的偏旁结构,还能悟出“村”不仅要种树有“木”,还能够让人们在树底下有分“寸”地议事的历史渊源。
-
上一篇
-
下一篇